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我国海洋极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科技部2019年“根在基层”第28调研团(广州、深圳、无锡、上海)
来源:旗帜网2019年10月24日10:24
文字缩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青年干部了解基层,锤炼青年务实作风,在科技部机关团委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2019年“根在基层—我国海洋极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调研团”,与来自科技部资管司、中信所、信息中心、高技术中心、科技日报社等单位的共9名青年同志一起,于9月16-22日赴广州、深圳、无锡、上海等地开展调研活动。调研活动以我国海洋极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我国海洋及极地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产业发展,通过现场参观、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全面展开调研,旨在系统了解我国海洋及极地事业发展历程、成果及经验,更好地认识国家关于海洋及极地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调研基层科研及企事业单位需求和困难,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及极地发展等重大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一、调研总体情况

调研团走访了四地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以我国海洋极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我国海洋及极地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产业发展,通过现场参观、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全面展开调研,旨在系统了解我国海洋及极地事业发展历程、成果及经验,更好地认识国家关于海洋及极地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调研基层科研及企事业单位需求和困难,提高自身科学认知和素养,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及极地发展等重大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调研团一行首先来到广东省广州市,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了解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和南海岛礁植被生态修复方面的进展。随后前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调研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大洋矿产资源勘查和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等科研工作的介绍,并在现场体验点燃天然气水合物。

与新型海洋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十号”合影留念

在广东省深圳市,调研团分别前往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招商重工孖洲岛修造船基地,结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围绕深圳在海洋领域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深入调研。

在江苏省无锡市和上海市,调研团先后前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和上海交通大学进行调研,实地了解了我国全海深载人、无人潜水器的总装状态,考察了我国救捞、打捞装备的发展现状,参观了多个支撑我国海洋装备研制的国际一流实验室,同时邀请载人潜水器的潜航员做了主题汇报并进行了交流互动。

在上海调研期间,调研团一行还前往了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极地中心”),调研了我国极地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登上了我国自行建造的最先进的科考船——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并深入学习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

通过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参加调研的青年科技干部接触到我国海洋与极地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获得了宝贵的基层实践经验,切实提高了自身的科学认知和素养,提升了事业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今后,调研团的青年干部将在工作中活用此次调研的经验与收获,学习科研人员的精神,立足岗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参加调研的青年科技干部调研团成员将所学所思所感及时进行了梳理,针对我国船舶产业、海洋油气资源装备和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产业的发展成就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现存的差距和不足,思考提出了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建议。

二、我国海洋和极地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海洋作为全球竞争和大国获取战略优势重要空间的地位更加凸显,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实力决定了各国在海洋利益角逐中的话语权,为此,世界各海洋国家纷纷在海洋领域进行谋划布局,在海洋领域持续不断投入,以期在未来的海洋争夺战中取得领先的地位。

通过本次调研,调研团了解到,我国虽然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围绕“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目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战略和规划,国家层面持续增加对海洋科技的投入,海洋科技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海洋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原始创新显著不足。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十一五占比仅15%,十三五有所加强也不足20%。我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才和成果非常稀少,近5年海洋科学5个主要子领域发表Nature和Science论文70篇(而美国为1580余篇),科技创新缺乏源头供给。

二是尚未建立起陆海统筹、学科交叉、共享共用、高度综合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和机制。特别是由于海洋数据、基础设施共享机制欠缺,导致重复浪费和效率不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主导的海洋国家大科学合作计划,国内的海洋观测系统依然按条块、项目分割,同一海区不同单位重复观测,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非常突出。

三是深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特别是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存在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端产品设计、制造能力,高性能材料、核心部件依赖进口,重大装备不成体系。2018年海洋领域通过研究院所和企业专家遴选的204项“卡脖子”技术进行分析,其中有67%的以实现工程化的成果通过解决产业化问题5年内可以实现替代,28%成果通过加大投入和攻关力度5-10年可以实现替代,另5%的成果因起步晚基础薄弱、国外垄断等原因短期内还难以实现替代。

四是极地科学研究领域不够聚焦,装备和设施不够规模。目前,我国极地研究方向大而全,研究目标较为分散。要进一步聚焦极地前沿科学领域,兼顾我国的地缘政治和潜在国家利益,有重点的开展极地科学研究。同时,我国极地科技装备资源仍较为匮乏,极地考察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规模仍然偏小,需要加快南北极考察新站、新船、新飞机、新装备等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极地科技创新支撑和条件保障体系。

五是科技支撑海洋管理和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我国在海洋科技军民融合、警民融合、科研和海洋管理业务融合亟待加强,海洋科技成果在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我国海洋和极地科技创新建议与启示

1. 结合中长期发展战略和技术预测工作,加强海洋与极地装备发展的顶层设计

加强海洋与极地装备发展的顶层设计,在“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的倡议框架下,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牵引,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装备研发、产业发展紧密融合。结合中长期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和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工作,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准研究制定未来15-20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编制技术创新图谱,结合竞争力分析结果和国家重大需求,对未来海洋领域发展重点进行合理规划。

2. 优化科技投入及支出结构,健全支持海洋和极地装备的长效机制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健全稳定支持海洋和极地装备的长效机制。优化中央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充分调动企业、地方、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建立稳定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的合理配置机制。加大对海洋基础研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和谱系化、透明海洋、深海空间站、极地观测探测、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技术装备、海洋矿产和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设施装备及关键元器件的系统配套研发等方面的部署投入,加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交叉融合,确保关键目标的实现。

3. 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海洋领域科技的发展,一大批国产装备均可实现替代进口,但由于可靠性、售后等问题,无法在国内打开市场,因此为提升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亟待解决。建议出台海洋领域国产替代进口仪器设备目录,推动政府项目强制采购国产仪器;同时根据海洋技术装备的分类特点,制定不同的成果转化策略。对于大型海工装备,如特种海洋工程机械、油气平台及配套装备、深海探测大型装备、海缆及其作业装备等,科技部可以联合工信部、大国企、大银行等进行大投入、大协作。对于观探测技术装备(或海洋电子信息技术)、船舶电子、海洋感知设备等,应该联合地方高新区、中小企业、民营投资机构,开展传感器、仪器、零部件等基础技术的国产化和国际化。

4. 推进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

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求,以海洋科技合作为载体,加强与沿海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联系,推动建立海洋科学合作共同体。加大对国际科技组织(计划)的参与度和支持度,积极争取重要国际组织(计划)在华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有目标、有计划逐步提高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在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加强对海洋领域各个研究专项的国际定位论证,围绕海洋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设计专门的国际合作专项,引导国际海洋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盟。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纽带,“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人才交流。

5.加强海洋和极地科考资源统筹共享,建立完善共享平台

积极依托现有海洋和极地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和完善共享机制,加强相关平台、装备和数据的共享使用。进一步加强海洋和极地科考装备、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野外观测台站等建设,为海洋和极地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以重大科技任务为引领,统筹建设运行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多层次、跨学科、大协同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制定统一规划,面向不同海区、不同技术应用方向的试验需求,建成包括科考船、试验网络等设施在内的国家级海洋公共试验平台,建立共享机制,鼓励科学家使用自主研发的海洋科研装备。

( 编辑:宋美琪   送签:宋美琪   签发:张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