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脫貧路上·四縣好風光>>臨城縣

合力促脫貧 共建幸福園

——河北臨城人居環境整治“五個三”工作法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旗幟網2020年11月19日16:50
文字縮放:

河北省臨城縣堅持精准防貧防返貧與鄉村振興兩手抓,強勢發動,全域推進,補齊短板,精准發力,在全縣掀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風暴,著力打造新特色和新亮點,加快助力鄉村振興步伐,增強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實實在在地提升了農村宜居水平和農民幸福指數。截至目前,該縣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6萬方,清拆殘垣斷壁和破舊房屋414處、建設“四園”210個,創建美麗庭院17500多戶,精品庭院2552戶。

高位強勢推進,突出“三個層面”

臨城縣委、縣政府始終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成立以縣委副書記任組長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堅持高位次推進,多層面部署。縣級層面,縣委常委會研究通過了《臨城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督導檢查方案》《臨城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問責管理辦法》,每半月組織開展一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活動和舉行一次工作例會。每次檢查隨機抽選部分村庄進行督導,督導結果按照鄉鎮和村分別排隊﹔每次例會播放督導視頻短片、通報督導結果,先進的鄉鎮、村頒發獎勵紅牌和獎金,后進的鄉鎮、村做表態發言和發放黃牌警告或追責問責。鄉村層面,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兩級黨組織的“書記工程”,做到書記抓、抓書記,納入鄉村最核心的工作。同時以村兩委黨員干部帶頭,率先垂范,積極發動群眾,制作發放《臨城縣村庄清潔行動明白紙》、《村庄清潔行動致全縣群眾倡議書》,在各種媒體、採取各種形式,進行宣傳發動,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人心,在全縣形成農村環境整治強大共識和濃厚氛圍。代表委員層面,定期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展“代表委員人居環境評比”活動,廣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建議和支持幫助,並現場對各鄉鎮、村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評價,對發現問題提出督導整改建議。

聚焦工作重點,突出“三個結合”

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當前重點工作相結合,不搞單打獨斗,全縣上下一盤棋。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堅持鄉村振興先從人居環境整治抓起,突出因地制宜,打造美麗宜居示范村,並植入產業要素,做到環境、產業和鄉村文化同步推進。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綠嶺、綠蕾等農業龍頭企業與鄉村振興示范區內村庄建立聯合黨支部,即帶動村庄觀光、休閑、生態產業業態形成,同時村庄發展也可反哺企業,形成良性互動、互為補充的良好局面。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結合脫貧攻堅入戶普查工作,積極引導貧困戶樹立文明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發打掃衛生、清洗衣物,自覺做好房前屋后、院內屋內衛生。在全縣層面評出“美麗庭院”等先進典型,給予獎牌、獎品等物質和精神獎勵,提振廣大群眾精神面貌。與三城同創相結合,結合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和森林縣城“三創四建”活動,堅持城鄉統籌,推進城鄉結合部治理聯動,按照城市管理模式,構建縣、鄉、村三級組織體系和志願者工作體系,實行網格化管理,培育示范典型,弘揚正能量,全面助力創城工作,優化人居環境。

精准施策發力,突出“三個轉變”

以群眾切身感受到直觀變化為切入點,邊干邊轉、以干促轉,著力引導群眾從思想到行動上轉變。力促由“陋”向“靚”轉變。堅持干群齊動手,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積極性,干群共同動手參與清理、拆遷、建設等工作,各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清拆殘垣斷壁實現了拆舊透綠,變為小公園、小游園、小菜園等設施,多處昔日破敗殘垣斷壁變成了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力促由“亂”向“治”轉變。發揮鄉村干部、網格員、保潔員等隊伍作用,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堅持向整治廣度延伸,由主街道延伸到各條街巷,由村內延伸到村周邊溝塘河壩。將220個村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作物垃圾及廁所糞污抽取統一納入城鄉垃圾一體化管理,八個鄉鎮全部配備吸糞車。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管理辦法納入村規民約,探索開展“三積分”(綠色積分、文化積分、文明積分)行動,營造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濃厚氛圍,激勵群眾“比學趕超”。力促由“陳”向“新”轉變。堅持吐舊納新,在全縣農村探索開展垃圾費收取和“一戶一桶”。按每年每戶100元標准收取(貧困戶按照實情由村代繳或通過義務勞動方式免交)垃圾費,目前全縣220個村已全部開展垃圾收費,收取的費用全部用於環境整治。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為全縣農村配置“一戶一桶”,農戶生活垃圾先入桶、再入池,對改變農戶不良衛生習慣起到了積極作用。

結合當地實際,突出“三個特色”

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突出臨城特色,既不搞百村一面,更不搞“洋盆景”,力戒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遵循百姓意願。堅持以人為本,老百姓的事讓老百姓來做主,動員村內文化人、手藝人等一批有思想、有頭腦的群眾一起做規劃、出主意、想辦法,通過集思廣益,廣大老百姓踴躍建言獻策,規劃自己家鄉。突出變廢為寶。堅持依舊建新、變廢為景,把廢舊物件打造成藝術品和生活用品,既節約成本,又突出特色。將拆除殘垣斷壁后的舊磚瓦鋪砌路面扮靚環境﹔利用廢棄碾盤、石磙等,擺放到村內公園或休閑綠地,充當石桌、石凳,方便群眾休憩﹔利用廢棄汽車輪胎燒制恐龍、動畫玩偶等,體現藝術氣息。傳承鄉愁記憶。利用牛槽、水瓮等貼近老百姓生活的老物件制作小景觀,鐫刻歷史印跡,打造景點效應、體現親切感。從體現鄉土特色、寄托鄉愁等方面出發,保護全縣老古樹,成為村民休閑乘涼好去處。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傳承現存歷史文化,記錄鄉村民俗家風,部分村將有紀念意義的老房屋改造成村史館。

堅持彰顯特質,突出“三個亮點”

建設文化園。在“五清三建一改”基礎上,結合縣域實際,特別是在建設“三園”基礎上,每村再增加一園,謀劃建設凸顯本鄉村及本縣域文化特點的文化園,以文化彰顯特色,突出鄉愁。規劃停車場。針對農村機動車輛日益增多,侵佔村庄街道、無序擺放影響村容村貌等現象,鄉村兩級堅持從實際出發,因村因地制宜,將部分清拆出的場地,統一規劃建設停車場。全縣8個鄉鎮已建成村庄停車場98個。打造特色鄉村。根據各鄉鎮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確定“翰墨飄香·黑城”“好山好水·郝庄”“紅脈綠韻·趙庄”“此心安處·西豎”等“一鄉一主題”,並圍繞各鄉鎮主題,結合各村特點,深挖喬家庄村關於喬壁星、澄底村關於趙雲、白台峪村關於李春、駕游村關於宋徽宗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打造獨具特色、展現鄉村脈絡、體現鄉愁記憶的特色村庄。

(來源:臨城縣委辦供稿)

( 編輯:皮博   送簽:皮博   簽發: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