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脫貧路上·四縣好風光>>陽原縣

民不脫貧恥為官——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扶貧干部群像

來源:光明日報2019年10月22日14:22
文字縮放:

陽原縣四十畝灘村駐村第一書記孫國亮在指導村民科學種植。仝輝攝/光明圖片

陽原縣東城鄉五馬坊葡萄大豐收,農戶正在採摘葡萄。仝輝攝/光明圖片

“訂規劃、興產業、扶志氣、強隊伍”“干部駐村心連心,小康建設手牽手”……走進河北省陽原縣辛堡鄉四十畝灘村,磚牆上隨處可見這樣的白底藍字標語。這是四十畝灘駐村第一書記孫國亮的“神來之筆”。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在這個河北省貧困發生率最高的縣,有這樣一群扶貧干部。用最美好的年華,扎根在最艱苦的地方,啃最難啃的骨頭,拔最難拔的寨……脫貧攻堅的最后戰役,已然吹起了沖鋒號。他們,正是千千萬萬沖在扶貧最前線戰士的縮影。

“有了水、有了渠,就有了底氣”

陽原苦貧久矣!

全縣地處山間斷陷盆地,陰山余脈和燕山余脈南北對峙,桑干河東西貫穿全境。兩山夾一川的地勢,賦予了陽原得天獨厚的美,卻也讓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全縣年平均氣溫7.7℃,無霜期136天,一年隻能種一季庄稼。

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平均含量僅為13.19克/公斤,貧瘠的土壤種不出小麥。當地群眾的主食,是煮土豆、蒸山藥、黍子磨面蒸黃糕。

最讓陽原人頭疼的,是缺水。

地表存不住水,打井打不出水,祖祖輩輩的庄稼人隻能靠老天爺賞飯吃。“有的年歲雨多些,老百姓就好過些,要是常年不下雨,就沒有收成了。”

“地瘠民貧”,烙刻進了陽原人祖祖輩輩的活計裡。

提到水,陽原的扶貧干部們沒少跟它斗智斗勇。陽原早年間也曾打過不少井,但苦於摸不著水脈,要麼不出水,要麼是污水。

20多年前,井兒溝鄉牛坊溝村修了蓄水池,把山泉水引到了村裡,開創了村民喝“自來水”的先河。

盡管擰開水龍頭就有水了,但群眾的吃水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管道冬天一凍就成了擺設,夏天用水量大時也不能滿足村民日常用水需要。

“冬天,牛坊溝人還是會挑著擔子拿著瓢,趕著驢車到七八裡外取水。下了雪以后驢車上不去坡回不了村。”

吃水難問題,直到扶貧干部們的到來才有了轉機——

縣檢察院的扶貧干部們來了,他們集資80萬打了一眼井。

河北出版傳媒集團的扶貧工作隊來了,先后打了兩眼井。

盡管這幾眼井出水量都不大,但足以解決牛坊溝的吃水問題。眼下,牛坊溝支書李玉成和來自河北出版傳媒集團的駐村第一書記武擁軍正在籌建自流井,以供養村下2000多畝水澆地。

葦子水,這個頗具水鄉詩意名字的村庄,實際上既沒有葦子也沒有水。有的是貧瘠的山和裸露的土。捧起一抔黃土,裡面摻雜著大大小小的砂石,這樣的土,種不出庄稼存不住水。多年以來,很多葦子水人圍著山上的山泉眼聚居。

2015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引導下,葦子水效仿牛坊溝,把水引到了村裡。“雖然我們的設施比較簡陋,但老百姓在家裡一打開水龍頭就能喝上放心水了。”來自河北體育學院的駐村隊員趙文強告訴記者。

多虧了這輸水設備,鄉親們才舍得“挪窮窩”。他們從離山泉近的窯洞、危房裡搬出來,搬進山腳的新房。

五馬坊村的取水經念得更為曲折,村裡打不出水、周邊打不出水,村支書龐兵通過協調,在鄰村果園村打了幾眼井,硬是用修水渠的法子把水引到了五馬坊。

“有了水、有了渠,就有了底氣。”在當地干部群眾眼裡,有了水就能發展產業,有了產業就能脫貧致富。

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

遲來的春風喚醒沉睡的田野時,65歲的王玉祥和66歲的楊兆永收拾農具來到田裡。他們把埋在土地裡的葡萄枝干刨出來、架起來。

晝暖艷陽天,鶯聲嚦溜圓。老兩口慢條斯理干著活,收音機裡單田芳說著封神演義,葡萄架上搭的外套隨風輕擺……

東城鎮五馬坊村。當年馳騁塞北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或許不會想到,他北擊匈奴大軍飲馬處,會在2000多年后遍植葡萄——他的同僚張騫出使西域引進的作物。

“這點活不著急,干累了就喝口茶歇一歇。”王玉祥告訴記者,他這一畝地,種好了能掙5000塊,老兩口沒有別的花銷處,一年能攢不少錢哩。

葦子水村口的牛圈裡,70多頭牛或立或趴,晒著太陽反芻。小牛犢跟在母牛身邊,好奇地嗅嗅這兒、蹭蹭那兒。一頭牛犢5000塊,養上一年就能賣1萬多。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葦子水把養牛發展成了產業。

在小關村,水泥路直通整齊劃一的蔬菜大棚。棚裡,村民們正在忙著撒農家肥、鋪地膜。今年,他們准備種一季西紅柿。庄稼人拾掇這一方土地,像打扮自己的新娘。他們在土裡刨生活,在這棚裡謀生計,一锨锨土、一壟壟溝,都關系今年的收成,他們不敢怠慢。

“這裡的土地的確非常貧瘠,但這裡的老百姓祖祖輩輩也是靠著這片土地生存的。想要改變貧困的面貌,還得從這土地上找出路!”趙文強的話,道出了陽原扶貧興業的方法論。

“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

“脫貧不是手心向上等著盼著送小康,不是靠政策兜底摘掉帽子,而是要通過辛勤勞動、發展產業徹底擺脫貧困。”陽原縣委書記孫海東對記者說。

肉驢、杏扁、雜糧雜豆、葡萄種植、設施蔬菜……163個精准扶貧駐村工作隊,幫助村民發展了新的產業、開創了新的模式。

“老百姓,問他們收入了多少錢他們都不好意思說。我數了數,我們村去年買了30多輛小車,還有77個人考了駕照。”說到這裡,龐兵忍不住嘴角上揚。

老百姓富了的,可不止是口袋。

就在幾年前,張家口市農牧局農業技術推廣站技術員李鳳喜來到小關村給村民講科學種菜時,村民們並不買這個賬——“我們祖祖輩輩種了這麼多年地了,還用你來教嗎?”但現在李鳳喜的課座無虛席,很多鄰村村民也慕名而來。

五馬坊剛發展葡萄產業時,宣化葡萄研究所的專家來進行技術培訓,龐兵幾乎硬是說服每家每戶到田間地頭聽課。建起儲存葡萄的恆溫庫時,免費開放都沒人願意把葡萄放進去。如今,村民們種葡萄用的是專家培訓的新技術,種的是紅提、維多利亞等新品種。去年恆溫庫裡放了12萬斤葡萄,臨近年關,兩天便被搶購一空。

不再固守傳統的耕種方式,不再隻看到眼下的生活,用科技和視野讓村民們看到遠方、看到未來。這比單純增加收入更加難能可貴。

“如今,我們的農村還很弱后,但我們思路越來越清晰、產業越來越展開,領著大家找到了一條如何達到小康的通途路,隻要干下去,保証能通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孫海東說。

憑著黨性和良心,為老百姓拔窮根、謀幸福

“咱沒見過世面,焦裕祿、孔繁森這樣的好干部只是在電影電視裡看到過,沒想到現實中孫主任就是這樣的。”

“和我們一起下地干活,收菜扛菜,初冬大早起跟著出去賣菜,老百姓都說根本分不清他是干部還是老百姓。”

“老百姓的心裡都有一杆秤,在村子裡這麼久,村裡老老少少沒有一個說他不好的。”

說起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前來駐村的第一書記孫國亮,四十畝灘人向來不吝惜贊美之語。

這位第一書記駐村兩年多,四十畝灘人已經“離不開他”了。

“土地流轉得租金、大棚打工掙薪金、產業盈利分股金”,孫國良在四十畝灘創建的蔬菜大棚產業模式,已經成為當地扶貧產業的標杆。建蔬菜大棚資金不夠,他向親友籌集30萬先行墊付﹔沒有扶貧檔案,他和妻子挑燈加班,建立起一套規范完整的精准扶貧檔案﹔鄉親們信心不足,他就和村民們一起種菜收菜擺攤賣菜。

“有孫主任這樣的好干部,我們不愁日子不好過!”臘月二十八,村民們到村委會領股金和薪金的時候,村裡響起了鞭炮聲。

59歲的小關村支書李玉喜是村裡為數不多戴眼鏡的人,不過他的鏡片好像從來沒有擦干淨過,褲腿上也總是沾著泥巴。擔任小關村支書的20多年裡,他沒少“折騰”——養過牛、養過山羊、種過菜……失敗了,他認栽﹔成功了,就帶領鄉親們一起干。

如今蔬菜大棚發展起來了,李玉喜的煩惱也來了。

小關村的菜長得很好,受到市場青睞。菜販子找到李玉喜家裡,“我給你一部分錢,我收老百姓的菜多少錢你就別管了。”

“給我一兩千塊錢,然后把菜價壓得低低的,這叫啥事啊,你要有這種想法,還是去別處收菜吧。”李玉喜的回答斬釘截鐵。

“老百姓,抱團才有力量!”李玉喜一直信奉這句話,菜販子來小關村收菜,也隻能先過李玉喜這道“公道關”。

“剛到陽原的時候,我出門都得帶個‘翻譯’”,如今,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前來挂職的縣委副書記王羽霄主動給剛來陽原的扶貧干部當“翻譯”。

增加建檔立卡貧困戶轉護林員的崗位、為異地搬遷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提供金融貸款、大力開展生源地助學貸款、組織全縣農村黨組織書記和致富帶頭人去北京接受培訓……挂職兩年,事情一件一件辦下來,陽原老百姓也記住了這位能說一嘴陽原話、自稱“已經是90%的陽原人”的王書記。

剛駐村時,孫國亮睡的是大土炕、生的是土煤爐。村民們不認為這樣的條件能留住城裡來的駐村隊員,沒想到不但孫國亮留下了,他的妻子也帶著鋪蓋卷來到四十畝灘村大隊部,和丈夫一起“當起了農民”。

葦子水村的駐村隊員住在村委會,記者來訪時,他們每周採購食物的泡沫箱已經見底了,飯桌上還有兩個沒來得及收拾的方便面桶……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室、離家鄉,駐村隊員不改其樂。

“他們本來在城市裡安安穩穩過日子,現在到我們這窮地方遭這份罪,不都是為了能讓我們過上好日子嗎,這樣的干部我們信得過,願意跟著他們干!”陽原人對扶貧干部們的態度,也逐漸從觀望、猜疑變成了信任、擁護。

“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在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話擲地有聲。

“民不脫貧恥為官。”孫海東說,“我們不是勉勉強強進小康、不能破破爛爛進小康,歷史責任落到我們手上,我們就要敢於擔當,憑著黨性和良心,真正為老百姓拔窮根、謀幸福!”(記者 劉華東 通訊員 仝輝)

( 編輯:宋美琪   送簽:宋美琪   簽發:白 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