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脫貧路上·四縣好風光>>平山縣

河北平山:拔窮根 一起富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2019年10月22日14:24
文字縮放:

編者按:春暖花開,層巒疊翠,沿著蜿蜒的盤山路,深入河北省平山縣,感受脫貧攻堅路上的平山力量。平山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山區大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須付出百倍努力。為貫徹落實脫貧攻堅精神,近年來,平山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因地制宜發展致富產業,千方百計帶動群眾增收。平山縣南文都村和河渠村在脫貧攻堅這場歷史大考中,緊緊抓住政策機遇,創新發展模式,將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新農村。

南文都村:生態旅游項目挑起脫貧攻堅大梁

南文都村位於平山縣西北部,文都河下游,距革命聖地西柏坡3.9公裡。全村204戶、687人,行政區域面積7280畝,山場面積6500畝,耕地面積580畝,人均耕地僅0.64畝,地少人多,土地人均產出少,群眾思想保守,“等靠要”思想較重,缺少產業支撐,生活水平較低。2015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3戶、203人。

2016年2月底,石家庄市工商聯駐村工作隊進駐南文都村,張端樹任工作組長。剛進駐南文都村,張端樹與工作組看到的是貧窮落后,全村臟、亂、差,於是張端樹帶著工作組的同志,挨家挨戶走訪,對村民的家庭情況登記建卡。雖然遇到了多次冷眼,吃了多次閉門羹,有的村民還挖苦帶譏諷,但他和工作組的同志總是相互鼓勵,迎難而上,毫不氣餒,深挖“窮”根。

圖為平山縣南文都村南側的荷花池,池內種植荷花與養殖泥鰍和甲魚,既能用於生態旅游觀光,又能產生經濟效益。付兆颯 攝

圖為建設前的荷花池原址,野草叢生,垃圾遍地。

石家庄市工商聯駐村工作隊結合南文都村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工商聯優勢,搭建村企合作平台,引進旅游開發公司,建設總投資11.78億元的柏坡文都·贏谷現代農業旅游園區項目﹔2017年,採取村企合作、企業眾籌出資入股模式,啟動總投資120多萬元,集荷花種植、甲魚養殖、垂釣採摘於一體的荷花池塘景觀項目。目前,兩個項目均已實現初步收益,以種、養、休、游、娛為特色的現代綜合性農業體日漸雛形,持續帶動貧困群眾增收效果明顯。2017年底,南文都村人均增收3500元,貧困戶人均增收3340元,村集體年增收4萬余元,順利完成整村脫貧出列任務。

圖為平山縣南文都村村民蘇和平在柏坡文都·贏谷現代農業旅游園區裡剪樹苗。付兆颯 攝

見到蘇和平的時候,他正在柏坡文都·贏谷現代農業旅游園區裡低頭剪樹苗。“春天了嘛,大家都忙著春耕,我們園區的生態餐廳也開始育苗了,來年就等著看郁郁蔥蔥的綠色餐廳吧。”蘇和平說。

現年40歲的蘇和平,以往常年在外打工,石家庄果樹研究所、北京昌平葡萄園等都是他工作過的地方,但收入卻很一般,又不能兼顧家庭。“2016年4月,項目一落地,我就回來了,給家鄉產業做技術員,心裡高興,在家門口就能就業,這多方便!”蘇和平樂呵呵地說,“再加上收入也提高了,幸福感也直線上升。”

圖為平山縣南文都村村民范圈桃在葡萄園區裡查看葡萄生長情況。付兆颯 攝

同樣在產業園區打工的范圈桃,2016年剛摘了貧困帽。“終於脫貧啦!”范圈桃高興地說。今年47歲的她,上有90多歲的老人要照料,下有兩個孩子要上學,平時就依靠兩畝地的收入,愛人農閑時節出去打打零工,掙個零花錢,但收入也甚微。家裡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生活自然過得艱苦。

“現在種地雖然不是靠天吃飯,但一陣風就能把這一年的收成刮沒。”遭受過此類經濟損失的范圈桃感受深刻,“現在可好了,在園區工作,也不累,每月都有固定收入,之前孩子上學還有壓力,現在沒有啦!”

讓蘇和平能在家門口工作,讓范圈桃摘掉貧困帽的這個柏坡文都·贏谷現代農業旅游園區在剛入駐南文都村時,卻經歷了很多阻力,范圈桃就是其中之一。

“我就是個種地的,你把我的土地佔了,我還能干啥?”一根筋的范圈桃就是想不通流轉土地能帶來啥好處,只是擔心自己失去唯一的經濟來源,而跟她思想一致的村民佔絕大多數。

不能眼看著扶貧工作隊辛苦引進的企業項目就這樣飛了,村兩委班子面對思想保守的群眾,煞費苦心。“我們每天召開研討會,再入戶勸說,從自身做起,先把自己的幾畝地流轉出來。”南文都村村長范志良說起當時的困難,歷歷在目。經過幾輪勸說,項目終於成功落地。

目前,園區建設已完成投資5800余萬元,面積3000平米的生態餐廳主體已完工,投放魚苗的水源治理達50余畝,加固堤壩1800多米,移栽各類樹苗1600余株,大樹50余棵,栽植蘋果樹370畝近18500株,櫻桃20余畝,葡萄園300余畝﹔硬化園區廣場3000平米,修建橋梁一座、園區道路1600米以及酒窖一座,治理河道2000余米﹔租賃村民房屋修繕裝飾開辦農家樂2處,初步形成了“種、養、休、游、娛”一條龍生態旅游產業,初具營業條件。

扶貧工作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生產方式,打破了農民以往的陳舊觀念,擺脫了小農意思,增強了集體觀念,讓一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脫離了勞累且低效的重復性勞作,實現了傳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收入從單一的賣果粜糧,變成了同時獲得租金、薪金、股金的新農民。

“現在覺得挺好,把土地流轉了,我也有活干了,之前種地收入三千多,現在能有一萬多,自然比種地強。”范圈桃吃了定心丸。

圖為平山縣下槐鎮南文都村村民范春喜介紹自家去年的各項收入。付兆颯 攝

在村裡負責保潔工作的范春喜對能有這樣的工作很滿意,“以前在村裡打零工,掙不了多少錢,收入也不穩定,有活兒就干,沒活兒就不干了,日子過得也不鬆快。后來村裡為了照顧我,給我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在村子裡打掃衛生,每個月能有1800塊錢的收入,足夠我們老兩口花,我既能工作又不耽誤照顧家裡病人。正常情況下,到年底還能攢下10000塊錢。”

范春喜指著貼在牆上的收支明細表一一介紹道,“除了打掃衛生的務工收入,每年還有693元的土地流轉金,250元的合作社分紅,57.25元的農業綜合補貼。在此基礎之上,今年又多了2500元的小額貸款入股園區分紅,現在日子過得舒坦多了。”

生態宜居、群眾幸福,南文都村正在打造脫貧攻堅新樣本。

河渠村:產業扶貧發放脫貧“大紅包”

距離南文都村一小時車程的河渠村於2016年脫貧出列,該村是黃壁庄水庫移民村,也是國家級貧困村之一,是平山縣上三汲鄉最大的村。全村969戶,304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362戶,1043人。2014年脫貧102戶,373人﹔2015年脫貧113戶,354人﹔2016年脫貧125戶,272人﹔2017年脫貧20戶,38人﹔未脫貧2戶,6人﹔貧困發生率0.16%。

圖為潤眾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內的有機蔬菜大棚。付兆颯 攝

2017年3月,平山縣教育局工作組入駐河渠村以來,積極推進產業扶貧和基礎設施扶貧,新建680平米河渠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750平米文化活動廣場,218平米戲樓,並安裝籃球架、乒乓球台以及20多件健身器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新修5條通村路,硬化村內所有大街小巷,鋪設兩條步行街,方便群眾出行﹔新打2眼深井,鋪設自來水、污水管網,解決群眾飲水安全﹔新建貧困戶房屋7戶,維修貧困戶房屋4戶,解決群眾住房安全﹔安裝60盞路燈﹔新打大口井2眼、安裝變壓器1台、鋪設滴灌500畝,建設高標准小麥示范田150畝,為群眾農業增收打好基礎。除此之外,工作組還認真分析每一戶的現實狀況,分析致貧原因,因戶制定精准脫貧計劃。

圖為平山縣河渠村村民李喜海在制作缸爐燒餅。付兆颯 攝

剛剛脫貧的李喜海就是享受精准脫貧的貧困戶之一,妻子是殘疾人士,不能務工,家裡又有兩名幼兒,他因照顧家庭不能出門打工,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看病都得賒賬。”說起那些年的貧困生活,李喜海感慨,“之前都是能不買的東西不買,非買不可的東西盡量少買。”沒有收入來源,李喜海隻能壓縮生活支出。

了解到李喜海的致貧原因后,工作組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隻有讓貧困戶掌握了脫貧致富的技術,提高脫貧致富的能力,才是根本。2017年,工作組為李喜海搭建了橋梁,讓他去平山縣城學習缸爐燒餅的制作技術。學成歸來的李喜海於2017年冬在村裡開了店面,生活開始有起色。“每個月能有2000錢的收入,還不影響接孩子,工作組也給我妻子在村裡的服裝廠找了保潔的工作,每個月能有500元收入。”一邊做缸爐燒餅,李喜海一邊盤著自己的經濟收入,“2015年,村裡還給我分了30棵核桃樹苗,工作組教我剪枝培育,去年結了果,收入大幾百塊錢,今年就多了﹔二畝地也能收入1000多塊錢。”李喜海指著自家房頂上的光伏發電設備說,“你看,這個光伏發電每年還能分紅3000塊錢呢。”扶貧工作組帶來的產業扶貧“大紅包”讓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圖為河渠村通過恆泰新能源公司建設的光伏發電站,覆蓋了60戶無勞力或缺勞力貧困戶。付兆颯 攝

李喜海所說的光伏太陽能發電項目是河渠村產業扶貧的項目之一,2016年,為村裡9戶貧困戶安裝光伏太陽能發電,每戶每年穩定收入在3000元以上,可連續收益20年。2017年,河渠村又通過新能源公司在棗窪村建設光伏發電站,覆蓋60戶無勞力或缺勞力貧困戶,每戶每年將收益3000元。除了光伏扶貧,正在謀劃建設的100畝黑木耳生產基地也將解決全村160人的就業問題。

圖為平山縣河渠村村民朱明增在展示醫療扶貧救助卡。付兆颯 攝

因病致貧是典型的貧困原因,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時強調,解決因病致貧,不能讓一個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

朱明增對“因病致貧”體會深切。2014年患病前,朱明增家曾是村裡有名的富裕戶,家裡蓋的房子在村裡也是數一數二的氣派,好多村民都很羨慕。然而2014年的一場大病,一年住院7次,花費20余萬元,讓朱明增家從“小康家庭”一下跌入了“貧困深淵”。

“不斷檢查,不斷化療,每年都要住院,這幾年前前后后花了30多萬了,承受不起啊。”說著朱明增眼圈泛紅,“但是,從2018年開始,報銷比例就提高了,我去年臘月去河北省四院住院,本來帶了兩三千塊錢,結賬的時候賬單是12800元,我正擔心帶的錢不夠,可是最后算下來,我隻需要交400多塊錢,當時心裡一下就敞亮了。” 朱明增對自己和家人能享受這樣優惠的政策很感激,“去年老伴兒去縣裡的紅十字醫院看病,住院八天,做了很多檢查,就花了40多塊錢。”

駐村第一書記劉建濤介紹,每年平山縣中山醫院都會向貧困戶發放就診基金卡,2018年面額8000元,貧困戶去中山醫院就診時,除去醫保報銷、大病補貼、民政救助等費用外,其他費用從就診卡裡支出,從源頭上解決了貧困戶看病貴,不敢看病的難題。

說起現有收入,朱明增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帳,“土地流轉金、移民款、農業補貼、養老金、小額貸款分紅、扶貧分紅、低保金等,劃拉劃拉,一年國家能給9000多元補貼呢,國家的政策好啊!”

產業興旺、精准扶貧,河渠村正在探索群眾收入新途徑。(李曉 實習生付兆颯)

( 編輯:宋美琪   送簽:宋美琪   簽發:白 翔 )